但越走越深
早已融入我的生活”
博士生导师毕赛这样说
她以女性的坚韧
展现了80后科研人的强大力量
“选择化学专业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事科研工作,由于兴趣使然,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刚获评2017年度青岛市“工人先锋”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毕赛,凭着兴趣与热爱、勤奋与坚持,近年来先后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3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件,申请且已公开国家发明专利4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出生于1983年的毕赛,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入选首批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2017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学校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从本硕博到博士后,到教授、博导一路走来,“80后”毕赛说,自己的科研之路越走越窄,但越走越深,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
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她,目前的科研重心是“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的分析化学已经突破了纯化学的领域。”毕赛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相结合,以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电磁分析技术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高特异性传感检测与成像分析,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应用模型。
2006年,毕赛在青岛科技大学读本科时,就在国家杰青张书圣教授团队里与“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首次亲密接触。这个领域,研究的人不多,面临的困难不少,“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点点摸索,实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但她以一种女性的坚韧,执着地认为,“明确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做到底”。在她看来,“正因为出现了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加以解决,研究才会不断深入。”凭着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和踏实苦干的拼劲,2014年来我校任教后,她及其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该领域做出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毕赛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仅躺在期刊里,而且要对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治起到真正的帮助,创造出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虽然刚起步不久,但毕赛的团队目前正在踏踏实实地做这件事情。“应对癌症一般以五年生存率为指标,如果早期发现的话,五年生存率就会达到90%,但是到中晚期仅有5%,”聊起自己研究方向的未来,毕赛充满了自信:“我们要将传感器微型化,可能变成一个芯片,或者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做到真正适用于家庭、造福大众。”
毕赛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在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分析化学课时,她会以课本为主,穿插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趋势等等。例如,在讲到吸光光度法时,她会把建立在吸光度基础上的可视化分析领域的研究穿插进去,从而让学生知道,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国际上先进的分析化学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毕赛一直担任着本科生的班主任,她发挥年龄优势,带着深受学生欢迎的亲和力,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们制定大学生涯规划,赢得了学生广泛的信任与爱戴,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获校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除了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03年入党的毕赛还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的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化学系党支部曾获学校“十佳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上党课、开主题生活会也是她的重要日常工作。在上党课时,她经常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学生“优秀是一种习惯”、“选择了一项事业,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
今年刚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毕赛,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博士生。在未获得博导资格之前,毕赛一度把自己来到学校后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岳淑珍推荐到南京大学读博,但在她获博导资格后,岳淑珍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青岛大学继续读博深造,而毕赛也对自己的“开门弟子”倍加重视。岳淑珍说:“毕老师不仅在科研上为我答疑解惑,在生活上也为我指点迷津,她对工作的严谨、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友爱都将使我终生受益。”
青岛市“工人先锋”是毕赛最新获得的荣誉,她认为,荣誉和头衔越多,责任也就越大。
如今,她尽力在教师和妈妈这两个身份上谋求平衡,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多出成果,一方面希望能够给予家人更多的陪伴。